close
2011/03/01 13:57

 

以下的資料圖片來自 ~~國營飛鳥歷史公園 ~~

 http://www.asuka-park.go.jp/history/index.html

以前的飛鳥
 
推古天皇が豊浦宮(とゆらのみや)で即位し(592年)、持統天皇が藤原宮へ遷都するまで(694年)までの約100年間は明日香の地域に各天皇が宮殿を置きました。
文献に拠れば
推古天皇→豊浦宮(とゆらのみや)・小墾田宮(おはりだのみや)
舒明天皇→飛鳥岡本宮
皇極天皇→飛鳥板蓋宮・飛鳥河辺行宮
斉明天皇→後飛鳥岡本宮・両槻宮
天武天皇→飛鳥浄御原宮(あすかきよみはらのみや)
といった都がありましたが、宮殿の所在地は、現在に至るまでそれほど明確に判っている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
一般的には、南は岡、北は飛鳥までの飛鳥川右岸の地域を飛鳥京跡と総称しています。
この地域は元々飛鳥板蓋宮と伝承されていました。
この飛鳥板蓋宮というのは645年の有名な大化の改新で、中大兄皇子や中臣鎌足らが蘇我入鹿を討ち果たした場所です。
map.jpg
 ......................

140px-Mooko-Suenaga.jpg  以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3%9B%E9%B3%A5%E6%99%82%E4%BB%A3

 

飛鳥時代(あすかじだい),是日本歷史上從592年到710年的時期,其開始階段可能和前面的古墳時代相重合,其根據遺址所在地,奈良城以南25公里處的明日香村(あすかむら)命名。大和政體在飛鳥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政治事件方面來說,飛鳥時代可以比較狹義的指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至694年持統天皇飛鳥浄御原宮遷都藤原京為止的102年或710年元明天皇從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為止的116年。

飛鳥時代同時也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社會政治交流發展時期,其起點為古墳時代的末期,在從中國傳入的佛教影響下有長足的發展。佛教的引入是日本社會結構改變的重要標誌。飛鳥時代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日本國的稱呼從(わ、やまと、ワ、ヰ)變為了日本(にほん)。

藝術史上,飛鳥時代還可以分為兩個時期:飛鳥時代(到大化改新為止,早期佛教文化傳入並受到北魏百濟的影響)和白鳳時代(はくほじだい)(參見子條目命名,大化改新之後的時期,受到更多隋朝唐朝文化的影響)。 

命名

飛鳥時代這個定義首先出現於日本美術建築史,為日本建築史家関野貞和美術家岡倉天心於1900年左右提出的。関野貞將飛鳥時代定義為到646年的大化改新結束,而岡倉天心則認為其應該以710年遷都平城京為終止。雖然歷史學家大多以岡倉天心的命名為準則,很多藝術史和建築史學家則更傾向於関野貞的觀點,並將大化改新之後的時期稱為"白鳳時代"。 

大和政體

從5世紀末開始的日本大和政體以其強大的氏族親族體系聞名。每一個氏族都會由最高神主進行神道祭祀,以獲得氏族統治的長期安寧(古神道)。氏族成員多為貴族,處於頂峰的人物即為大和政體的統治者——天皇。最晚到飛鳥時代初期開始,日本的大和政體從地方性的諸侯政體上升為帝王統治的政體。[3]飛鳥時代作為大和時代的子時代,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由日本天皇統治的時代,當時的國家範圍為現在的奈良縣,稱為大和國

以飛鳥地區為中心的大和政體,經過幾代氏族的發展(通過天皇授予封號或是家主繼承),逐漸推廣到日本本州和九州。而大和這個名字也引申為當時中央政體使用的以抑制在整個日本分散的其他地方氏族和諸侯國的政策。以中國的封建政治體制(包括採用漢字)為基礎,日本人建立了中央集權和以天皇及其氏族成員組成的皇家政府,但是他們並沒有固定的首都。到了7世紀中期,諸侯國逐漸擴大為隸屬於中央政體的藩國五畿七道體系的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為國和道。大多數的人口的職業為農民,其他的還包括漁夫,織工,陶工,技工,軍械士和宗教儀式專職人員(如神主)。 [3]

 

蘇我氏和聖德太子220px-Prince_Shotoku.jpg   

 
「唐本禦影」,聖德太子及其皇弟殖栗皇子(左)和長子山背大兄王(右)的肖像畫,雕版印刷畫,公元8世紀

蘇我氏通過和日本皇室聯姻,開始了外戚掌權的歷史,特別是蘇我馬子於公元587年消滅長期的政敵物部氏物部守屋後,蘇我氏的權利達到了空前絕後,更是在592年推舉其外甥女為推古天皇(公元593-628年)。推古天皇,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八位天皇的第一位,很有可能僅僅是蘇我馬子和攝政王聖德太子(574-622)的傀儡。

被史學家們認為是飛鳥時期大智者的聖德太子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並熟讀中國詩經。他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特別是關於天命方面的思想,認為天皇的統治是神的意志。在聖德太子的推行下,日本開始遵循儒家思想的等級和禮儀模式,他制定的十七條憲法為無秩序的的日本官僚和貴族社會提供了道德規範。

此外聖德太子還推行了中國農曆,發展了行政區域劃分系統(即五畿七道體系),建築了大批佛教寺廟,編纂了不少史書,諸如:命蘇我氏編纂國記,並遣送留學生去中國學習佛教和儒教,其中包括遣隋使小野妹子[3]

在七世紀總共有六批官方使節團被遣送到中國,其中包括公使,僧侶和留學生。一些人甚至在中國生活超過二十年;歸國的人中有很多成為了當時傑出的改革家。飛鳥時代的派遣公使的最大目的是學習中國的政治體系,這和古墳時代倭五王為了鞏固日本的國際地位而派遣公使大不相同。

讓當時的隋朝感到非常不滿的是,聖德太子認為日本國和中國應該處於對等關係,他曾向隋天子遞交國書: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

史學家認為聖德太子的這一勇敢的舉動開了先例——除了足利義滿於15世紀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外,[4]日本國從此之後不再承認自己對中國的附屬地位。 [3]也因為這個原因,日本當時雖然仍然向中國進貢,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號(有貢無封)。在中國方面看來,日本仍然保有上幾個世紀得到的封號。另一方面,日本和中國的政治聯繫漸漸消失,使得日本發展出獨立的文化和體系。 [5][6]

大化改新

主條目:大化改新

聖德太子蘇我馬子推古天皇去世後二十年內,天皇家族越來越不滿蘇我氏的統治,直到645年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發動乙巳之變,蘇我氏統治走向終結,國家政權又回到天皇手中。[3]645-649年的日本年號大化,意為"大的變革",也代表了大化改新。乙巳之變是根據645年的中國干支紀日法命名。

雖然其並沒有製定一部官方的法典,大化改新執行了一系列關於社會的,財政的和行政的改革,構成了7世紀到10世紀日本使用的律令系統。「律」代表刑事的條例,而「令」則是行政的法令,兩者在一起代表了日本從大化改新開始天皇基於法律保護世襲制度。[3]

大化改新參照中國的範例,實行班田收授法,廢除豪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將原來的「私地私民」改為「公地公民」。土地不能夠繼承,死後必須歸還國家。對受田農民徵收穀物,同時也對絲綢,棉花,布匹等輕工業產品徵收稅收。開始要求農民服勞役或兵役。廢除了氏族族長的世襲頭銜,為了防止一人專權,設立了三個內閣大臣職位:

由政府將國家行政區分為縣,縣再進一步分為郡和村。[3]

中大兄皇子成為皇太子,中臣鐮足被賜姓藤原,藤原氏很快成為日本最有力的貴族。另外日本國從原來的改名為日本。662年中大兄皇子臨朝稱制,並於668年成為天智天皇壬申之亂後,天武天皇繼續天智的改革,並使天皇的中央集權更加鞏固。[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漫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