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1 (日)
0910大阪難波近鐵往奈良出發 ~ 奈良馬拉松 ~ 租借腳踏車 ~ 路過興福寺 ~ 新藥師寺 ~入江泰吉記念奈良市写真美術館 ~ 午餐 ~ 東大寺 ~ 二月堂.法華堂(三月堂) ~入江泰吉旧居 ~ 奈良町春鹿釀造元 ~ とんぼ玉工房 空歩 元興寺前 ~ 遊中川 ~ 三條通 中谷堂 ~ 奈良東向商店街逛街購物 ~ 晚餐 お好み焼・明石焼 おかる ~ 返回大阪
續往前行,過了貓段了, 二月堂不遠了。
這次我很認真的走路, 很認真的認路, 我終於看到大湯屋了, 哈哈, 但是我還是沒有靠進去拍照, 只遠遠的拍了照片 。( 為什麼 ? )
這一段二月堂裏參道走了好多次 , 也陸續帶朋友們來走一走, 總感覺大家到了東大寺, 都只是跟鹿兒玩耍, 或是餵鹿再加上看大佛, 然後就離開奈良了, 真的很可惜。 奈良有那麼多美好的景點, 卻鮮為人知, 但其實自己私心又希望不要有太多人來這麼幽靜的地方踩踏 , 可以保持它安靜清閒的狀態 , 啊 !!! 好兩難啊 !!!
裏參道的盡頭緊接著爬上二月堂北側登廊的階梯, 左手邊剛好遇見二月堂茶所(休息所) , 我不大記得以前我有沒有進來過。這次進來茶所, 真是讓人眼睛一亮, 裡面擺放了好多二月堂的歷史活動照片及很多的紀念古物, 有點像是儲物室, 還有很大面積的榻榻米讓旅人休息, 以及免費的茶水供應給旅人 , 不過要自己洗杯子就是了, 喝完茶當然就隨手把自己的杯子洗了, 讓下一個遊客可以使用。
( 二月堂茶所) 屋子裡面還有暖爐設備, 冬天走累了, 冷了, 都可以坐下來喝杯熱茶, 吹吹暖風 ,上個洗手間休息一下, 而這一切都是免費供應的。 今天不進東大寺金堂, 所以全程都沒有買門票 , 而我們今天走到的區域全部都是免費的, 讓青花嫂不禁大讚, 東大寺果然是個大寺, 提供戶外參觀及免費的休息區 , 果然大氣 。 <茶所> 裡面真的是滿好玩的, 有好多紀念寶物, 看都看不完, 感覺可以參加寶物鑑定團的節目。 這次我注意到了, 裡面有修二會使用的<松明>展示, 包括<通常松明>及<籠松明>的實物 , 原來它們是長這樣啊 !!! 忽然覺得好滿足, 又多看懂了一些些 , 以後再讀到或是講到<松明>, 我就完全可以體會是什麼狀況了 。
離開茶所, 終於來到二月堂, 雖然沒什麼太多的楓葉陪襯, 但是因為空氣光線很不錯, 遠拍的畫面還是很清楚很乾淨 。
H 遙指金堂的側後方的那一大片平原說 , 妳看 , 那邊就是平城京, 就是在那個方向。 老實說 , 一開始我根本聽不懂她在說什麼, 因為我聽不懂<平城京> 的日文啊 , 後來H又嘗試用我可以理解的字句描述 , 啊 , 我聽懂了, 我對她大笑 , 我知道, 我知道那一個方向是哪裡了 , 原來我應該有看過這樣的句子描述 , 從二月堂望過去的遠方就是平城京 , 沒錯, 我下次會帶望遠鏡來看個清楚。
其實在二月堂如果可以從黃昏待到夜晚是最棒的 , 因為可以看夕陽又可以看華燈初上的夜景, 是最美的景色, 不過, 這一天, 我們還有很多行程要走, 只能短暫的停留。
下了二月堂., 就要來到我這次奈良行的另一個重點 , 法華堂 (三月堂) !!!
這是四月堂
一般人對東大寺的法華堂 (三月堂)其實不會有太多的興趣, 玩到二月堂也就差不多 , 為什麼我會對三月堂有興趣呢 ??? 是因為日本美術書上那優靜典雅的日光菩薩 , 月光菩薩讓我著迷 ? 還是因為看到入江泰吉先生決心拍攝奈良的起點就是因為法華堂(三月堂)的佛像有可能被拿去充當日本戰敗的賠償品, 因而決心以拍攝故鄉奈良為終身職志 ??? 還是看到書上說, 三月堂的屋頂有兩種樣式同時呈現 ??? 還是我在研讀(般若寺)資料時, 發現當年南宋工匠<伊行末>80歲時, 在般若寺與其子<伊行吉>共同雕造留下十三重石塔, 進而延伸到東大寺才是他們修復工作的大本營, 當時76歲的在<伊行末>在修復東大寺時, 除了石獅子, 也在三月堂留下了一座石燈籠 , 並刻有“伊權守行末”的字樣??? ( 權守是官職的名稱 ) 。
我好整以暇的站在三月堂側邊, 看著屋頂靜靜的發呆。書上說, 這是兩種不同樣式的屋頂, 對, 那然後呢 ???哪裡不一樣 ??? 我回頭問了也站在旁邊發呆的 H, 妳知道哪裡不一樣嗎 ??? 說話啊 , 奈良志工 !!! H 睜大了眼睛 , 很用力的看, 她附和著我的話 , 說著 , 嗯 , 屋頂不一樣 。然後我們兩個就像呆子一樣, 一直看著屋頂 , 一直在想 , 到底哪裡不一樣 ??? H 她根本沒看過也沒想過這個問題, 然後就莫名的被一個台灣來的冒失鬼要求回答問題。我自己根本是個不求甚解的大笨蛋, 書沒讀懂, 一知半解, 以為來到現場就可以大徹大悟, 天底下有這麼容易的事嗎?
好啦 , 現在我就站在三月堂前面, 書上的屋頂照片跟我現場眼睛看到的是一模一樣, 啊 , 到底是哪裡不一樣 ??? H 說 , 是顏色不一樣嗎 ??? 不是顏色啊 , 書上說,是樣式不一樣。 H 又用無辜的眼神看著我, 希望我可以想出答案告訴她。我說, 妳注意看, 這是不是兩棟建築物連在一起 , H用力的點點頭, 用很崇拜的眼神看著我說 : 糖果 , 妳好厲害 ,妳說的沒錯 , 這是兩棟不同的建築物, 但是, 到底三月堂屋頂的祕密是什麼 ???
然後青花也來了, 熊美也來了, 大家一起看著屋頂想, 疑, 到底是哪裡長得不一樣啊 !!! 我的頭腦一片空白, 什麼也想不起來, 什麼也說不出來, 我真的沒輒了。 只好對大家說抱歉 , 我真的放棄了。那, 大家一起來快樂拍一下鬼瓦好了, 唉呦, 這鬼瓦還真是可愛 。大家都很開心發現屋頂上的另外一個小祕密。
好吧, 回台灣之後, 我就很認真的再把書找出來研讀一番, 原來如此這般。我們一直站在屋子的側邊, 沒有向兩邊認真的觀察。 只有拍到右邊鎌倉時代增建的禮堂正門, 左邊奈良時代正堂的另一面, 完全沒有注意到, 直到我現在在網路上尋找照片, 幾乎是沒有人拍到正堂的正面, 應該是因為大家都對著法華堂得側邊拍照, 或是禮堂正門拍照, 沒有人會對奈良時代的正堂另一面拍照, 而答案就藏在這兩個正門。
法華堂是東大寺最古老的建築物, 通常認為創建於天平12-19年間 (740-747) , 因為該堂以不空羂索觀音為本尊, 故早先被稱作羂索堂, 後因每年三月於此舉行法華會 , 所以後來被稱作了法華堂 , 當初建造的時候就是雙堂形式的建築物, 正堂跟禮堂都是獨立的建築物。治承四年(1180年)前太政大臣平清盛之子平重衡,侵入南都奈良, 在擊敗興福寺僧眾軍團後 , 一把火燒了興福寺也連帶燒毀了奈良時代東大寺大佛殿為首的建築群, 史稱南都燒討, 數百年的舊都奈良,毀於一夕。之後在東大寺復興時期, 也就是在鐮倉時期 , 重源上人重新建造禮堂 , 並將這兩棟建築物合為一體 , 當時的工匠很用心的將這兩棟時代與設計都不一樣的建築物合而為一, 並保留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屋頂, 產生了饒富趣味的建築, 細部的建築工法 , 在一些日本的專業建築論文報告都可以看見 , 我們光是看兩個屋頂就人仰馬翻了。
請看下面網路上找來的照片及連結 !!!
東大寺法華堂(三月堂)奈良県奈良時代(747年頃)鎌倉時代増築(1199年)
http://www010.upp.so-net.ne.jp/teiryu/Nr02.html
東大寺法華堂(三月堂)正堂
http://songye.exblog.jp/23976474/
不空羂索観音菩薩像@東大寺.法華堂
http://letuce.at.webry.info/201307/article_5.html
file:///C:/Users/candywu/Desktop/K-01383-6.pdf
法華堂(三月堂) 的正堂屋頂樣式是 廡殿頂: 是指屋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略有弧度。是中國最早的屋頂樣式。也是古建築中最為尊貴的屋頂形式。可觀察建築: 台灣中正紀念堂園區的國家戲劇院。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國、日本、朝鮮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
法華堂(三月堂) 的禮堂屋頂樣式是歇山頂:是硬山及廡殿式的結合。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花牆面。中正紀念堂園區內的國家音樂廳即是此種屋頂。
看完屋頂 , 我心裡一直想 , 我好像還有一個地方需要拍照 , 可是我怎麼想都想不起來 , 裡面的佛像這次不進去看是早己決定的事, 但是我心中一直很確定有個東西是我一定要拍的, 沒錯, 最後我還是錯過了, 那就是三月堂前面的石灯籠。話說當年的南都燒討, 把東大寺燒個幾近徹底 , 重源上人到中國明州 (浙江省寧波 ) 尋找工匠, 由陳和卿帶領的工匠團隊, 協助了東大寺的重建, 不僅重鑄了大佛, 重建了東大寺被燒毀的建築, 中國石匠伊行末使用明州特有的梅園石所雕刻的一對石獅子也完成了(就在南大門) , 然後在三月堂前, 伊行末也留下石燈籠的作品, 也就是這次被我遺忘的必拍石燈籠 。主要是在這個石燈籠上有留下伊行末的官名及署名 <伊権守行末>, <権守>是官階名稱。
還是從網路上搜集了一些石燈籠資料, 可以參考一下, 如果仔細看, 會發現古時候的石燈籠雖然已經模糊老舊, 不過比起現代的作品, 確實較為優美典雅 ,刻花精彩細緻, 隨著時間的流逝, 主體風化了, 細節也變的模糊, 但渾厚豐潤的石燈籠仍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 仔細跟現代使用水泥灌鑄的標準石燈籠來相比 , 確實可以發現古老與現代兩者的不同。
以下圖片資料來源 :
東大寺法華堂前(三月堂)石灯籠
http://blogs.yahoo.co.jp/niwashi_yuhjin/30914773.html
大分、間が空きましたが再開です。
今回は、奈良東大寺法華堂前にある石灯籠の紹介です。
花崗岩製、六角形の石灯籠で高さは2、61m。
竿の上半分に銘文があり、これにより建立年月日、作者がわかります。
銘文は、
敬白
奉施入石灯爐一基
右志者為果宿願所
奉施入之状如件
建長六年甲寅十月十二日
伊権守行末
( 關於中國南宋工匠~伊行末)
據日本史料記載,東大寺工程结束後,四位明州石匠仍留日本,繼續從事雕刻並帶徒傳藝,其中伊行末有了小官職“權守”。1240年,伊行末在大藏寺雕造石塔,刻有“明州伊行末”。日本建長六年(1254年),76歲的伊行末為東大寺法華堂雕造的石燈籠上刻有“伊權守行末”。1260年,伊行末80歲时,在奈良般若寺與其子伊行吉共同雕造了高14米的十三層石塔。一年後,伊行吉為纪念去世的父親,在十三重石塔旁又雕造了一對高 4.8公尺的笠婆塔。
說真的, 除了建築物, 法華堂的佛像也是經典更值得一看, 只是這次時間還是太匆忙, 沒辦法再進法華堂細看佛像, 這次連戒壇堂的佛像也沒時間去看, 如果可以兩處都看, 可以看看兩組不同的四天王像 ,再來佛像比一比 , 是一件饒富趣味且有意義的事情。 法華堂安置的本尊是不空羂索観音菩薩,其他諸佛還有梵天、帝釈天、金剛力士(阿吽)、四天王、執金剛神(秘仏)總共10尊。還有另外的6尊則是被移到了東大寺博物館供奉 ( 日光・月光菩薩、弁財天、吉祥天、地蔵菩薩、不動明王 )。所以如果要看完這些佛像必須還要再跑一趟東大寺博物館才能完成。至於執金剛神(秘仏)也只能等待每年12月16日秘仏(佛)開扉之日, 才能看見。好吧, 這完全就是一個有志者事竟成的概念。日光・月光菩薩溫和優雅是值得到東大寺博物館去看一看啊 , 然後還有不動明王也是很有趣味的,跟一般劍拔弩張一臉憤怒的傳統樣子不大一樣。好吧 , 雖然沒辦法親眼看見佛像本尊, 不過看看之前在東大寺買的介紹書冊跟手上幾本的佛像攝影集 ,還是可以好好欣賞享受一番。這是我最近發現 ,東大寺官方出版的介紹書冊真的很不錯 , 官方版本掛保證, 說明簡單扼要, 相片也很清楚, 值得購買。
好了, 終於簡單介紹完三月堂, 呼, 花了好長的時間寫這篇, 我們下山離開三月堂。 這次H帶我們走得不是經過鐘樓的貓段, 而是我之前在山下經過告示牌上面寫往二月堂的道路, H 以為我想走這條路, 所以下山的時候帶我們從這邊離開, 其實我當時是認錯路。 H說, 上山還是要走裏參道到二月堂比較漂亮 , 不要照這個告示牌往上走到二月堂。 沒錯, 走路這件事還是要聽當地人才是正確的。 雖然我是比較想經過鐘樓從貓段下來, 因為想讓夥伴看一下東大寺的鐘樓跟貓段, 不過, 從這條路下來 , 竟然讓我經過了手向山八幡宮 , 還回頭拍了一張照片。 但其實, 當時我以為我經過的是春日大社, 心裡還想, 疑, 春日大社怎麼會在這裡 ? 還長這樣 ? 完全沒想到我經過的是手向山八幡宮 , 啊, 失敬失敬 !!!
沿著泥土路走, 往左手邊一看, 疑 , 這是<東塔院跡發掘調查>的基地, 啊, 原來當年的東塔是在這個位置 。 在一些考古的調查報告中, 有很多的遺跡在這裡出現 , 不過, 能否重建卻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這樣一想 , 就可以體會當年重源上人重建東大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啊 !!!
備註 ………………………………………
日本奈良東大寺:大佛戰亂被毀,宋朝工匠幫助重建
日本治承四年(118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前太政大臣平清盛之子平重衡,率數千騎渡過木津川,突破奈良坂,侵入南都奈良。將興福寺為首的僧眾軍團一舉擊潰後,平重衡朝僧房方向點火,因狂風助陣,大火很快引燃了興福寺、東大寺大小佛殿,一時間,奈良的夜空映得火紅,僧眾被燒死者眾多,慘叫聲不絕於耳,儼然無間地獄。大火之中,以建於奈良時代的東大寺大佛殿為首的建築群化為灰燼,佛像燒毀者不計其數。數百年的舊都奈良,毀於一旦。………………………………………………………………..
【東大寺の仏像疎開】
http://kanagawabunnkaken.web.fc2.com/index.files/raisan/shodana/shodana171.htm
信仰と保護 苦悩の末
http://www.yomiuri.co.jp/local/nara/feature/CO018151/20150818-OYTAT50061.html
....................................................
2014年3月28日(金)東大寺法華堂(三月堂)前の石灯籠
http://mirokunomichi.org/voyages/2014032801/1.shtml
1254年伊行末がこの石燈籠を造り奉納したとわかります。また「伊権守(ごんのかみ)行末」とあることから、伊行末は下級貴族と同等の地位を与えられていたようです。伊行末は、南都焼き討ちの後、東大寺復興のために南宋から渡来し、般若寺の大石塔など、数々の作品をこの地に残しました。
木石之交一衣帶水的奇緣 ( 中文)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gevrm9.html
東大寺法華堂前(三月堂)石灯籠
http://blogs.yahoo.co.jp/niwashi_yuhjin/30914773.html
大分、間が空きましたが再開です。
今回は、奈良東大寺法華堂前にある石灯籠の紹介です。
花崗岩製、六角形の石灯籠で高さは2、61m。
竿の上半分に銘文があり、これにより建立年月日、作者がわかります。
銘文は、
敬白
奉施入石灯爐一基
右志者為果宿願所
奉施入之状如件
建長六年甲寅十月十二日
伊権守行末
と、あります。
これで建長六年十月十二日に伊行末により建立された事がわかります。
伊行末という人は東大寺再建の折に宋から招かれた石匠で他にも般若寺十三重塔等の名品を造った人です。
灯籠の基礎は自然石が用いられ、低く複弁。八葉の蓮華文の反花が彫られています。
竿は上中下の三節。特徴的なのは形がエンタシス式だという事です。
中台は、側面があり二区に分かれて輪郭の中には格狭間が彫られています。下端は単弁の蓮華文。
火袋は、上区は横連子と縦連子、下区は二区にわかれ格狭間が彫られています。中区は火口以外は無地です。
笠には蕨手。笠の反り、軒の反りの曲線は綺麗です。残念なのは蕨手が欠けてしまっており2つしか残っていない点です。
宝珠は請花がついております。
福地謙四郎さんの著書「日本の石灯籠」にもありますが、当初のものには請花は無かった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
全体にバランスが良い灯籠で、蕨手が欠けていなければ、美しい姿だと思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