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05.01 (五)

一滴水紀念館~雲門舞集排練場~滬尾炮台~路過 媽媽嘴淡水店~淡水海關碼頭~ 淡水老街散策~淡水海風餐廳洋蔥炒螃蟹~北投公園散策圖書館~台北花博公園 

DSC0446.jpg  

<一滴水紀念館>這棟建築物來台灣已經好幾年了, 100年 ( 2011年) 329開幕, 當時的新聞有很多的介紹, 說是從日本把整棟建築拆解後搬到台灣來重組, 之前一直想來看看, 可是苦無機會。上次跟小華也來淡水玩, 逛了淡水中學.紅毛城……., 要回家時才想到好像有一棟日本房子在這附近, 但是確切的位置沒有查過, 不知在哪裡 ? 今年的228本來有考慮來<一滴水>走走 ,可是那幾天又覺得天冷體力不好, 跑到淡水應該走不動才對, 所以228那天就去看了同安街的紀州庵, 是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台灣留下來的建築 。這次, 一天的假期, 查了地圖, 決定來看看這<一滴水>的終極魅力。這已是一滴水在台灣的5年之後了。想看的人應該都看過了, 遊客就不會那麼多了吧 !

話說, 一滴水的特別就在, 它不是在台灣建造的早期日式房子, 它是從日本福井縣拆除後移築到台灣後重新組合而成的古民家建築, 這是一個擁有特別情感的房子。

我和小華先在東門站月台集合, 淡水線續往北去, 討論了一下先到北投還是淡水,最後決定從遠的地方先去, 就是淡水了, 這天空氣很糟糕, 霾霧很重, 灰灰的一片, 5月初全台灣除了台北市都還在大缺水, 看不到藍天讓人很不開心。 

出了淡水捷運站, 小華很有經驗的往公車站牌前去, 公車路線很多, 路程也不遠,過了紅毛城, 我們很快就下車了。   

DSC05448.jpg  DSC05452.jpg

DSC05451.jpg  

DSC05455.jpg

DSC05457.jpg

DSC05458.jpg

DSC05459.jpg

DSC05461.jpg

DSC05462.jpg

DSC05484.jpg 

DSC05467.jpg 

DSC05478.jpg 

 DSC05466.jpg 

DSC05469.jpg

DSC05470.jpg

DSC05471.jpg

DSC05472.jpg

DSC05473.jpg

DSC05474.jpg

DSC05465.jpg 

DSC05476.jpg

DSC05477.jpg 

 DSC05479.jpg DSC05482.jpg

DSC05483.jpg  DSC05487.jpg DSC05488.jpg

DSC05489.jpg

DSC05490.JPG

DSC05491.jpg

DSC05492.jpg

DSC05493.jpg  

資料整理的結論 ( by 日本糖果 )

( 1.) 發現來自網站和書面文宣的說明都很片面, 各自陳述了部份的事實, 有些報導還是錯的, 找了幾個資訊後, 整理出稍微完整的面貌,

( 2 ) 淡水和平公園原是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 (清法戰爭) 的古戰場,現在變成風景秀麗的公園 !!!!!!! 戰場 !!!!!!!!

( 3 ) 找到「御藏社區」居民自我意識需求, 移築古民屋成為當地的社區活動中心的報導文章 , 驚喜 !! 原來那個老屋是來自~兵庫縣北部城崎郡香住町

( 4 ) 「御藏社區」的社區活動中心民屋是來自兵庫縣北部城崎郡香住町

( 5 ) 一滴水的古民屋建築是來自福井縣, 不是兵庫縣神戶

( 6 ) 一滴水的古民屋雖然是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所建築, 但是,它是水上勉的故居嗎 ???     <水上覺治>的本業是木匠, 有可能在福井縣蓋過很多房子, 況且水上勉在10歲就到京都去了,    所以………?? 這是我最想要查證的啊~可是查不到 !!!

( 7 )一滴水的簡介 (糖果整理的稍微完整版)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台灣民間組隊前往救難, 阪神地區的「御藏社區」的民眾非常感謝,銘記在心。1999年台灣南投發生921大地震, 日本「御藏社區」的居民也同樣組團到台灣救災, 前後參與的台日友人共約1300人之多,就這樣建立起情誼。

神戶大地震時, 「御藏社區」因為浴火重生, 居民意識, 移築了一棟1870年建造於兵庫縣北部城崎郡香住町的日式古民宅, 在神戶重建。並改造為當地的社區活動中心。

福井縣的木村夫婦獲悉後, 也希望因開闢公園即將被拆除的日式古厝,有更好的歸宿, 因此將古厝捐給「御藏社區」。 日本兵庫商會社長 (日本神戶御藏社區代表) 田中先生建議並希望把這個象徵家園重建意義的古宅送給台灣,象徵兩個社區合作的紀念。這是一棟1915年完全使用「榫頭」建造的古宅, 在拆解時發現有建造人落款,乃日本大文豪<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因而使此古宅更具歷史價值及意義。

水上勉(みずかみ つとむ)

(1919年3月8日-2004年9月8日)出生於福井県大飯郡本郷村(現おおい町)是日本小說家昭和時代的代表性作家,部份作品曾被拍成電影和舞台劇 。

1961年 第45回直木賞~『雁之寺』。 1971年 第19回菊池寛賞~ 宇野浩二伝」。

http://itteki.jp/ 若州一滴文庫

水上勉 ~ 『獻給獨一無二的少年』
我雖然在村子裡出生,但十歲就到京都去了,所以沒從村裡的小學畢業。家裡連盞電燈也沒有,所以沒辦法看書。經過各種輾轉波折,終於走上自己喜愛的文學之路,不但可以讀書,還拾回了自己的人生與夢想。有幸能成為作家,實在是托書本之福。
這次因為藏書太多,考慮要到哪兒設置書庫,最後決定在自己誕生的村裡蓋間小小的圖書館,讓那些同我少年時期一樣愛書卻買不起的少年能脫離無書可讀的困境。圖書館裡的書大半是我自己買的。裡面有些是海內孤本,被獨佔了實在太可惜。書是越多人讀越好。如何?你也從中拿起一本、來開創自己的人生吧。讓世上獨一無二的你自由吧。

 

【虎爪淡水】25103 一滴水紀念館 

http://linpapahu2012.pixnet.net/blog/post/227061310  

2010-02-15公視創用日本百年古宅來台落地生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dM9sr4NBg

一滴水紀念館落成(日本神戶御藏社網誌引用) 

http://blog.udn.com/ming858585/4264107 

丰田聯合設計 

http://ftdesign.tw/the-drop-of-water-memorial-hall-new-taipei-city-tamsui2/#&panel1-1

 

日本震災社區重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3-5.htm

勞動結晶下的集會所 

Machi-Communication以及御藏通567街造協議會背景、活動簡介 

撰文服部伍惠(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科博士班學生) 

「Machi-Communication」是阪神地震後不久誕生的重建團體,位於日本神戶市長田區御藏地區(5丁目,6丁目,7丁目),是一個以協助當地居民為目的的非營利組織。 

地震發生後,日本各地的許多年輕學生義工來到御藏地區幫忙送糧食、衣服、水等工作,當中一些學生發現,居民面對的不單單只是衣食住的問題,以後很可能還要加上都市計劃區段徵收等課題。 

長屋風華不再 

御藏地區本來是木造「長屋」(Nagaya)比較多的地方,且區域內的住宅很密集,因此當阪神大地震引發的大火一發生,火勢很快地就蔓延開來。所以在災後重建的過程,政府相關的建設單位,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種因為住宅太密集所引起的火災延燒,而開始著手區段徵收。

當然,這個政策並非不好,問題是,有些居民的住宅在地震後就馬上重建完成,結果因為實施區段徵收的關係,蓋好的房子又得拆掉,而且居民的土地有部份遭市政府徵收,居民得在縮小的土地上重建家屋。 

原本住在御藏地區的居民,很多是來自日本各地從事勞動工作的租屋者,地震後大家暫時都搬到組合屋去,過了一段時間,大家當然都想回到御藏,但因為都市計劃的關係,原來的房東沒辦法重建跟震前一模一樣的「長屋」。 

因此,原來住在同一社區裡的鄰居朋友,很多都四散在各處,就算運氣跟經濟條件還好的人,也是一樣沒有辦法再看到成長過程中每天看到的小攤子、木造的房子等等。 

現在的御藏,都是看起來很堅固的鋼筋水泥的高層樓房, Machi-Communication的成員跟我說過,很多居民生命中所看到的風景已經不見了,那些居民會不會覺得從出生到現在的生命,全部被他者否定了呢?當人失去了自己從小看到大的風景,又沒有辦法將它重建起來的時候,人該怎麼辦?

當然,對重視都市安全的都市計劃而言,區段徵收是無奈的,但是我們非災區的人,能不能夠協助當地的朋友再生他們心目中的御藏風貌呢? 

也許一個代表性的東西可以彌補他們心理上的空虛感。當時御藏地區雖有臨時的集會所,但空間狹窄用途也有限,興建一座大家想要的集會所,就適時扮演這樣的腳色。 

我們都要這樣的集會所 

「咱們自己決定咱們的集會所要蓋成怎樣吧!」 

長田區的居民自己組織了一個參訪團,到處去參觀別的地區的集會所,他們看了很多地方後,最後一棟木造且用茅草蓋頂的集會所,深受大家的喜愛,置身這棟集會所也讓大家的心情覺得很安靜。「我們都要這樣的集會所,一定要!!」御藏的居民異口同聲表示贊成。

看了木造建築物受到感動之後,居民回到御藏後商量了很久,他們說:「我們要不要問那個建築師?」

那個建築師指的就是在神戶很喜歡跟當地居民打成一片的宮西祐司先生。他是個愛喝酒、講話很直接又可愛的人,我本身也被他罵過好幾次,但是他罵人的感覺並不是那種「我不喜歡你,所以罵你」,反而是「我很喜歡你,很期待你,所以我才罵你」的感受。

因為他是那種性格的人,所以當初說著:「這怎麼做得到呢?絕對不行!」但居民拜託了很久,最後宮西先生說:「算了算了,幫你們介紹一棟有歷史的房子,就把它當作御藏地區的集會所吧!」宮西先生介紹的木造老屋位於兵庫縣北部城崎郡香住町,是當地居民安井先生所有,屋子已經閒置很久。

老房子

香住町是靠海的美麗漁村,住戶大多從事農業跟漁業,這棟老房子仍保有漁夫家的味道,屋內還留存了漁夫專門供奉信仰的神桌跟古老的生活用具。房屋的拆卸工程是在安井先生的許可下進行的,建材、門、隔扇連同生活用具等都將搬到御藏,打算在未來的集會所重新使用。 

拆卸作業是從2002年8月19日開始。由於拆卸的工程需要專業技術,一般而言,參與的大概只有建築師以及木匠而已,但是這棟屋子將來會變成「大家的集會所」,因此工程中能讓御藏居民參與的部分都儘量讓他們參與。 

此外,Machi-Communication也希望借這個機會,讓平日坐在桌子前一味畫圖的建築科系學生,多一點實際參與拆卸古老房子的機會,順便學習神戶災後重建的歷程。整個工程大概是兩個多禮拜,學生們住在當地的體育館,三餐則是分工來煮,長田區的婦女也會去香住町煮飯慰勞學生以及木匠師傅們。 

拆卸工程結束後,學生、建築師、木匠以及香住、御藏居民等,無不懷著喜悅的心,唱歌慶祝,因為太興奮了,還陸續跳入海中游泳。 

勞動結晶下的集會所 

房子拆開了就要重建,但是重建以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譬如,日本的老房子往往用土壁,在香住町拆卸時,工作人員將土壁放在沙袋裡打算運回御藏,當時專門處理土壁的泥瓦匠師傅則反應:「你們拆開的土壁大概無法再利用,如果要用,得花很多的工夫以及人力,太麻煩了。」 

但是參與其事的居民卻堅持:「我們還是要再利用這些土壁,這樣才有意義。」回到御藏後居民以及Machi-Communication的成員共同將土壁放入水池裡,常常加水、攪拌泥土,這樣才能夠再利用。

攪拌泥土的工程算是蠻吃力的,但在攪拌的過程有人會自然而然地唱起古老的歌,其他人也會跟著哼唱,歌聲就變的越來越宏亮。據一位老先生說,古時候從事勞動的人,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勞動歌,因為那個時代不像現在充滿著看電視、打電動、或是打柏青哥等等五花八門的娛樂方式,他們消除疲勞或安慰自己的方法,都是唱歌講故事等等。而對當地居民而言,大家一起攪拌泥土、一起唱歌的時光,也已經變成一輩子忘不了珍貴的生命經驗。 

當初說那堆土壁無法再利用的泥瓦匠師傅,後來來看的時候,發覺土壁已經變成可以再利用的程度了,他對御藏的居民覺得又驚訝又敬佩。

現在集會所的工程,大概還是在奠定基石的階段,暑假即將來臨,到時去年參加拆卸工程的學生又會回來參加蓋房子的工作,我也偶爾去做個紀錄,每次去都會發現聚集在御藏這群人的魅力,還有那棟建築物的吸引力。 

雖然這棟集會所在日本文化資產保存上面的意義未確定,但他們所做過的努力和將來完工後的集會所確實是有連接的,這就是看不見的遺產(intangible heritage)以及看的見得遺產(tangible heritage)的融合。

將來完工的集會所的魅力,不僅僅呈現建築物本身的歷史美感,也展現當地居民及有心人士的汗水及勞動結晶。而且,對御藏地區的人而言,它代表著過去所消失的歷史,以及未來要活下去的「自己的家」。本文寫於2003年7月,御藏地區集會所已於2004年1月17日完工。) 

Machi Communication網站為 : http://machicomi.blog42.fc2.com/

一滴水.jpg 一滴水1.jpg

一滴水2.jpg

一滴水4.jpg

一滴水5.jpg  

  

法鼓大學籌備處2010年7月12日 

日本古民家移築台灣的故事-跨國社區營造理念分享會 

http://dduart.blogspot.tw/2010/07/blog-post.html   

1995年春,日本阪神大地震,房屋80%嚴重受創的神戶御藏社區,勇敢地走向重建家園之路。 

1999年秋,台灣集集大地震,御藏社區居民感同身受,懷抱愛心飛抵台灣,走進南投各村落,看見百年古宅如何被一磚一瓦被修復起來,於是他們有了一個夢:如果我們社區也能把這樣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留下來那該多好? 

2004年夏,幾位台灣青年遠赴日本福井縣大飯町,與當地志工合作拆解始建於1915年的百年古民宅,從測繪、模型製作、樑柱編號、榫頭紀錄到拆解等,歷經一場珍貴無比的傳統木造建築修復技術的洗禮。

 2008年冬,拆解下來的木構件運抵台灣,台日志工紛紛加入移築苦力群,走進重建老房子的隊伍裡,從組裝、上樑、覆瓦、砌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 

2009年夏末,日本大文豪水上勉的父親百年前所建造的樸素民宅,矗立在淡水和平紀念公園中,獲得嶄新的生命。 

一棟日本百年古宅飄洋過來到淡水山坡上,背後是人們對苦難的省思與感恩,是人們跨越國族界限的情誼,是人們對文化遺產的尊重與疼惜,更是一個深具國際視野的社區營造典範。 

優雅古老的異文化空間,將融入什麼樣的新文化元素,為台日交流的歷史留傳下什麼樣動人的故事?您不妨來風簷下坐坐,聽聽老房子如何娓娓道來……

 

淡水文化基金會   http://www.tamsui.org.tw/106-5.html

日本文學家水上勉的父親於1915年建於日本福井縣大飯町的木造古民宅,在台北縣府文化局認定為「紀念性建築物」之後,於民97年7月21日下午兩點,由台、日雙方代表舉行贈與儀式,正式將這座飄洋過海,別具意義的古建築移交淡水鎮公所。鎮公所更為此募集數十位志工,協助日方團隊完成相關的清點工作,並安排相關的研習課程,講解此座古民宅的基本木造結構,讓兩方的志工團能藉此增加更多的學習機會。

日本神戶御藏社區代表田中保三先生表示,日本「御藏社區」因為在1995年神戶大地震後,移築一棟1870年的日式古民宅並改造為當地的社區活動中心,這樣的經驗更讓他們體會到從古老的事物中,可以學到很多事,對於舊式建築更是不要輕易毀掉蓋新的。當2000年台灣九二一地震時,「御藏社區」居民亦以災區志工身份來台灣,走訪南投各個災區,關心台灣災民。而在文學家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先生所建造的木造古宅於2004年要拆解並捐給御藏社區時,邱明民先生帶著四位建築系學生以及一位電影導演一起參與整個拆解作業,同時也將過程拍成記錄片,同年8月,日本方面便希望把這個象徵「重建家園」的古民宅轉贈給台灣人民,為受地震所創的災民打氣。

拆卸後,2005年12月貨運來台的古民家木材一直儲藏於淡水倉庫,直至蔡葉偉鎮長提出「和平公園」計畫,並在此座古民宅經台北縣文化局認定為具有保存價值的「紀念性建築物」可移築於「和平公園」後,古民宅的移築計畫才有了具體的執行。據了解,這間日式古厝在淡水滬尾砲台前方坡地的「和平公園」內重建後,將規劃作為「文學館」,屆時將考慮存放水上勉兩百多冊的著作藏書,以及展示在日本神戶出生的知名台灣作家陳舜臣的作品,藉以傳達跨越國籍,和平至美的精神。

 

來自觀光簡介上的文字 

熱忱無私的跨國移築歷程 

淡水一滴水紀念館係移自日本福井縣大飯町一棟建於1915年間的日本古民家木造建築, 緣起於日本阪神及台灣921二個地震所連結的台日人民情誼, 透過蔡區長葉偉與邱明民及日本友人田中保三,宮定章等人的努力,從2004年7月拆解,至2009年12月完成重建, 歷經了5年.多次輾轉遷移, 跨越了3000公里的旅途,遠從日本來到台灣, 這漫長的移築歷程背後, 蘊含著許多台日朋友的熱忱與付出,而她的屹立重現 也訴說著兩國間的友誼無限。 

木榫技術的完美呈現 

這棟由日本文豪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親手建造的古民家建築, 六百多根樑柱沒有使用一根釘子, 榫頭銜接方式超過20餘種, 展現出登峰造極的木造建築文化,重建的過程遵循著百年前的傳統工法, 包含樑柱排列, 榫接方式, 竹心土牆及屋瓦鋪設等, 都讓古民家建築工藝完美呈現。 

一滴水紀念館取名由來 

本館取名一滴水, 一為紀念原起造者<水上覺治>之子<水上勉>先生一生承襲自日本<滴水>禪師的禪宗思想, 崇尚珍惜萬物資源, 就算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也當物盡其用, 另一則是為感念移築過程中所有的苦力群志工, 他們透過實質的行動傳遞了無私奉獻的思想, 縱使小如一滴水, 終能匯聚能量完成此一跨國移築艱難工程, 故取名為一滴水紀念館。 

接一滴水,讓夢想無限延伸 

一滴水紀念館移築延續成為台日交流的平台外, 更是跨國人民間社區營造的精神堡壘, 館內同時設置了水上勉文庫, 及陳舜臣文庫, 以促進進代台日文學交流鳴放, 而百年建築技法的研究價值更不在話下, 未來的一滴水紀念館將 <國際交流>.<社區營造> <文學>及<建築>多面向文化中逐夢發想。 

細嚐百年古民家建築語彙 

日本古民家的建築語彙極為豐富, 多樣的屋瓦圖騰,多變的門窗格式, 蘊含生活美學, 而屋中大黑柱,即由門外算進第三根, 最長也是銜接最多橫樑的直柱, 在日本文化中代表著一家之主的父親角色, 柱頂的<棟札>更是古民家的身分證明, 它以紅色包裹的木牌記載著興建的年份與建築的<棟樑> (即師傅)姓名, 而紅不外並纏繞著一雙上樑時剪斷夾腳草鞋, 它意味著落地生根不再遷移之意, 著實有趣又引人遐想。

 青蛙布朗

取自日本水上勉著作(布朗從樹上下來)故事, 描述青蛙布朗為追求一個不存在的天堂(樹上), 歷經與回到真實擁有的家園(樹底)的童話寓言。

 

淡水區公所 ~ 一滴水的介紹

http://www.tamsui.ntpc.gov.tw/_file/1303/SG/43334/D.html 

歷經五年的時間,在輾轉拆卸、遷移、上岸、移築的過程,最終落腳再淡水的一滴水紀念館,已於100年3月29日打開她封閉許久的門扉,將她的風貌如實的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古民家移築來台,乃是起於日台2國同受地震之災的情誼,雖然在移築的過程中並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但是經過1年多的努力,在來自日本苦力群生力軍及台灣志工的攜手合作下,從組裝、上樑、覆瓦、砌牆,最後在98年8月16日的擦亮古民家活動中,正式宣告日本古民家重建完成。 

在古民家的主體建築重建完成之後,公所開始著手進行外部景觀的建設,在紀念館周圍置放了水上勉先生童話「BUNA青蛙從樹上下來」中的主角『青蛙』雕像,讓文學意向隨處可得。 

隨著地形上下而設置的二處日本風味大門,做為一滴水紀念館的出入門戶。下面出口以蜿蜒而上的平整坡道路面為主,走在其上可以窺見古民家的建築全風貌;而從上面大門進入,印入眼簾的則是廣大的碎石廣場,以及一棟樸實素雅的日式屋舍,廣場上傍著小池塘、石橋及宮燈,雖然陳設簡單,卻不失清雅風味。 

打開白色紙門,泛著柔和燈光的和室正靜靜的陳訴著她的過往,倚門坐在屋內的木走廊上,可以看著碎石廣場的景致,傍著周圍參天樹木微微吹過的涼風,享受這一地的寧靜。 

一滴水紀念館開幕後,會以古建築物風貌、文物展示與紀念文庫等為營運方式,除了建築風貌可以參觀外,還有水上勉及陳舜臣二位文豪的作品可供欣賞,並有導覽志工介紹紀念館的歷史與移築過程、「BUNA青蛙從樹上下來」故事解說以及水上勉作品的電影欣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漫步 的頭像
    漫步

    這是漫步的部落格~

    漫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